老哥集团




    站内导航: 

    白色污染危及广大农田二十年未修订的地膜“国标”遭遇环保拷问

    添加时间 :2012年12月22日   【字体大小: 】 关注:657

      一些农业环保工作者最近在调查地膜“白色污染”过程中发现,虽然政府以补贴形式推动地膜的回收,但大量符合“国标”的超薄地膜因易破损、难回收,带来严重的环保隐患 。近二十年未修订的地膜“国标”如今遭遇环保拷问 。
      任由地膜残留的农田有可能无法再生长作物
      覆膜栽培技术应用面积逐年增大,地膜带来的农田“白色污染”日趋严重。“在不少地方 ,地膜被风化成指甲盖大小,根本无法捡拾”,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张玉辉说。他最近刚结束一项农业面源污染调研 。
      覆膜栽培技术在上世纪70年代被引入中国,由于覆膜可以控温保墒,在干旱地区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成为我国旱作农业的一项核心技术。
      从半膜到全膜 ,覆膜栽培技术在十年九旱的西部省份甘肃得到大面积应用 ,该技术经历了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大旱的考验,抗旱增产效果明显  。近几年,覆膜区域的玉米平均产量达到每亩558.3公斤,当地粮食总产量也由2006年的161.6亿斤增加到2011年的202.9亿斤。
      据农业环保部门初步统计,仅甘肃一省 ,2012年各类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2200万亩,地膜使用总量达到13万吨 。
      当地膜使用量逐年增大,覆膜带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前几年 ,一到秋天,风一吹,树梢和田埂上到处都是塑料”,静宁县原安乡程义村支书程转义回忆着刚开始大规模推广覆膜技术时的情景。
      这让张玉辉感到了危机:这些由聚乙烯制成的地膜本身无法降解,如果任由其大量残留在地里,很多年后这些农田就有可能无法再生长作物 ,“除非用筛子把所有用过地膜的土地筛一遍,才能把残膜全部清除干净 !”
      随后,农业环保部门的调查验证了他的担忧。监测结果显示 ,所有监测地块都有不同程度的残膜。每亩残留量最多达14公斤,残留量最少的每亩也达5公斤。

     

    推荐产品
    • 果壳活性炭果壳活性炭
    • 椰壳活性炭椰壳活性炭
    • 煤质颗粒活性炭煤质颗粒活性炭
    • 污水处理活性炭污水处理活性炭
    • 脱硫脱硝活性炭脱硫脱硝活性炭
    • 回收溶剂用煤质活性炭回收溶剂用煤质活性炭
    • 煤质柱状活性炭煤质柱状活性炭
    • 煤质粉状活性炭煤质粉状活性炭
    产品列表 | PRODUCT
    联系老哥集团 | CONTACT
    联 系 人 :贺经理
    电 话 :0371-85615236
    传 真:0371-85615236
    手 机 :15036045550
     QQ :
    邮 箱:15036045550@qq.com
    扫码加我微信



    XML地图